常見問題
J9九游會園林專業研究方向大全11篇
J9九游會園林專業研究方向大全11篇風景園林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特點是綜合性非常強,涉及規劃設計、園林植物、工程學、環境生態九游會J9、文化藝術、地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匯綜合。2011年,風景園林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在此背景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需要。對風景園林學科的人才培養機制進行研究,并探討農業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專業方向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內容極為必要。
隨著風景園林行業的快速發展,對高素質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設置園林、風景園林專業或相關專業的高校日漸增多,逐步由農林類院校發展到工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各高校對園林學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長期以來我國學科劃分將風景園林放在不同領域中,學科分化嚴重,人為分割導致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不完整,直接導致了園林植物與園林設計的分離,造成了學術界和行業界的迷失、偏差。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使專業覆蓋面更廣、業內分工更細,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要求提高,面向產業、面向領域,培養高層次、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目前,全國設置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別分布在農業院校、工科院校、美術院校、師范院校以及綜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風景園林一級學科體系建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院校基礎條件,合理設置專業,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
人才培養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來說是主要是為地方或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由于不同類型的院校,基礎條件、學科特點不同,故應根據學校自身特點,確立培養目標,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不同層次與行業細分的專業人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風景園林建設不足,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與清華大學營建系合作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園林專業,時稱“造園”專業,開創了我國風景園林教育事業的先河。而美國哈佛大學早在1901年成立了風景園林專業[2]。2011年“風景園林學”新增為國家一級學科,這對我國未來風景園林人才培養和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表明我國的風景園林教育與風景園林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3]。近年來,我國學者對風景園林學科建設和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較多。劉濱誼認為一級學科的風景園林學當務之急需要二級學科的基本建設,他提出風景園林一級學科目前下設的5個二級學科:風景園林歷史理論與遺產保護、大地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園林與景觀設計、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4];宋建軍等認為風景園林學科應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研究、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風景資源學與景觀遺產保護、園林植物與工程技術等四個方向進行調整[5];林廣思對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職高專生、中職中專生各教育層面進行劃分,設置園林專業[6]。周進建議加快學科建設,完善技術、專業資質標準等,通過園林植物與生態、規劃設計兩大核心技術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藝術的風景園林[7]。總之都是在風景園林學科群理念的統領下,整合風景園林學科和行業的各種資源,全面推進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發展。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實際需求,以人才培養機制研究為基礎,注重理論與實踐、技術和應用的結合,以培養個性發展的,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多元化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合理制定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設置時,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社會需要以及國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另一方面要針對院校自身特點和優勢,揚長避短,設立自己的特色專業,才能使該專業的整體水平得到一個提升,培養有特色的相關人才,促進園林行業的更好發展。作為農林類院校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體系,形成農林與人文有機結合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是時展的趨勢所然。
我校園林專業多年辦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應充分利用學科與行業優勢,根據我校二區辦學特點建立“2+2”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模式。前一個“2”指學生利用白云新校區完善的基礎實驗條件,完成本科前兩年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學習;后一個“2”指學生在海珠舊校區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及校企合作的園林公司等,與社會緊密接觸,建立與區域產業集群無縫對接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模式,完成后兩年的專業學習與實踐教學,成為具有創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會。
(1)分析農林類院校學科特點,突出農林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優勢,研究風景園林課程與農科課程有機結合的方法和綜合性風景園林人才的培養途徑。風景園林多學科理論綜合特點導致其培養過程中的多方面知識有機結合的問題復雜。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養方案。具體內容包括合理設置教學課程體系和創新實踐教學環節等。探索高效、優質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以林學、風景園林學科的相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體系。在此培養模式中,前一個“2”實現“厚基礎”目標,即重點完成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質的培養與學習;后一個“2”實現“寬口徑”目標,即專業內涵的外延與擴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時間,建立與區域產業集群無縫對接的實踐教學,實現“強實踐”的目標。
(3)隨著園林行業發展迅猛,行業內分工越來越細,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把握通與專之間的矛盾與統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制訂在一級學科背景下的應用型創新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方案。
(4)圍繞產業化現代園林對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將理論基礎、實踐創新和素質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制訂突出現代園林產業和嶺南園林特色,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特色鮮明的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依托地方區域園林產業,以教師科研助手為手段,以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構建與教學內容體系互動的學生課外科技體系和創新平臺。在此基礎上實施規劃、參與互動、進行試驗、開展行動研究,并最終形成一個教學應用模式。
(1)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把科研引入教學過程,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結合,將實踐教學融于社會經濟建設當中,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創新的機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克服理論(下轉第52頁)(上接第16頁)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素質。
(2)校企合作培養。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廣、合作發展”為宗旨,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園林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加強學校與科研院所和園林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發揮產學研各方在人才、技術、科技創新、示范推廣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讓企業真正地全程參與到學生專業技能培養中。校企加強科研合作和新技術開發,以研促教,通過研發過程中結合創新項目、畢業設計、興趣小組,科研小團隊等相關工作,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
(3)進一步完善“四平臺、四層次、三階梯”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四年八期不斷線,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創新技能循序漸進。大一、大二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大三專業技能訓練,大四產業技能與創新的能力訓練。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踐(實驗、實習)改革,提高實驗課程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設置科研訓練項目,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新平臺。
(4)通過開展講座、論壇、社會實踐、科技服務、公益活動、參觀、競賽、文體競技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拓展素質,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為專業后續模塊學習和專業能力培養打好基礎。
一級學科背景下,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結構,將創造性思維方法引進教學,按照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提高能力的原則,堅持以“基礎厚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培養為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我校二區辦學特點,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和實踐,建立注重職業技能,提升實踐能力的“2+2”人才培養模式。
[1]郭春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2012(2):1618-2616.
[2]陸支悅.基于研究生培養的中國高校風景園林學科建設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3.
[5]宋建軍.風景園林學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培養工作調適:基于風景園林升格為一級學科后的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凸顯、統籌城鄉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園林行業得以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迫切需要大量的園林高級應用型人才;高等園林專業教育是培養專業人才最主要的途徑,其教育質量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的質量,行業的發展;民辦獨立學院中的園林專業教育是近些年來發展起的不可忽略的專業人才培養途徑,數量、規模在不斷擴大,由于其起步較晚,在專業教學方面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特別是在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等方面更是如此,從學生“學”的角度對專業教學相關方面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探究更是很有必要,本項目試圖在這些方面做些具體調研工作,與同行交流,共同促進園林專業教學的發展。
選取我國高等教育院校中的民辦高校――廣西某獨立學院作為本項目調研區域范圍,選取學院的園林專業作為調研對象。
1.調研內容。本項目專題的主要調研內容為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相關問題;主要從“學”的角度,通過園林專業在校學生、畢業學生對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方面的認同情況、合理性評判、問題與對策建議的調查分析,探討該獨立學院園林專業在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方面的相關問題,以期為獨立學院園林專業及相關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最直接的參考依據之一。
2.調查研究與數據分析處理方法。本項目專題的調查研究,除采取文獻資料法收集分析與項目專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外,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根據調研內容設計調查問卷,面向以該獨立學院及相關院校的園林專業在校學生及畢業學生,收集項目專題相關信息數據;對收集的信息數據資料運用Excel等軟件進行整理、匯總統計分析,歸納總結出項目專題研究結論,提出相應建議。
3.調研區域范圍對象概況。該獨立學院是由某大學和一教育開發有限公司于2002年按照新機制和新模式合作創辦、并全國首批通過教育部確認的、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資格的獨立學院;學院依托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部省共建高校的母體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雄厚的學科基礎和強大的綜合辦學優勢辦學,以應用型、教學型本科院校為定位,以母體學校的優勢學科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立足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專業;涵蓋文、法、理、工、農、經濟、管理、教育及藝術的九大學科門類41個本科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綜合素質高,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該獨立學院園林專業于2007年申辦,2008年獲批首屆招生。園林專業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面向“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城鎮化建設,培養以突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的園林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成為民族自治地區民辦高校中最主要的園林景觀設計方面人才的培養基地;2014年被列為自治區民辦高校第一批重點專業建設項目。
1.調查問卷內容。本項目專題調查問卷,根據調研的區域對象、研究目的內容等,共設計25個問題,主要就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方面的問題進行調研,具體內容包含5個部分:(1)問卷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收集(問題1~5),(2)對園林專業與專業理論教學的了解程度(問題6~10),(3)對園林植物類課程的認同情況(問題11~16),(4)對園林植物類各相關課程課時安排合理性評判(問題17~22),(5)對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存在問題與改革建議(問題23~25);問卷回答記錄方式有選擇(單選或多選)、文字回答相關問題;調查問卷內容詳見附錄。
2.調查問卷發放基本情況統計。本次調查問卷面向以該對立學院及相關院校的園林專業在校學生及畢業學生共發放20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0.00%,其中,有效問卷155份,有效率為77.50%。調查問卷發放對象(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下表1。
從表1分析看出,本次專題問卷調查主要面向該獨立學院及相關院校的園林專業在校學生占65.80%,畢業學生為34.20%,全部為園林專業學生,目的是要了解他(她)們在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方面的認知、評判、建議。
3.對園林專業與專業理論教學的了解程度。問卷被調查者對園林專業及專業理論教學的了解程度情況,見下表2。
從表2分析看出,被調查對象對園林專業及專業理論教學,多數學生是了解的,占到60%以上,但對此非常了解的學生比例不是太高,不足10%;被調查對象主要從事(或計劃從事)園林專業的規劃設計、工程項目施工方面的工作,分別占到45.81%、15.48%,其次是綠地養護管理和工程造價方面的工作,各自所占比例為10.32%、8.39%;認為園林專業在園林樹木學花卉學、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PS、CAD等軟件、手繪等繪畫技巧這些方面都需要重點學習,各自所占比例為83.87%、60.65%、87.74%、83.87%。
5.對園林植物類各相關課程課時安排合理性評判。問卷被調查者對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相關課程課時安排合理性評判情況,見下表4。
從表4分析看出,被調查對象對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各相關課程課時安排的評判情況,整體來看,半數以上(至少54.19%以上)學生認為是安排合理的;少部分學生認為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各相關課程理論課不合理學時應減少,實踐課不合理學時應增加這兩個方面;近10%~20%的學生認為各相關課程理論課學時應減少,近20%~30%的學生認為各相關課程實踐課學時應增加;僅個別學生認為要增加各相關課程理論課學時、減少實踐課學時;問卷調查統計表明,學生對園林植物類各相關課程課時安排是否合理的規律性是一致的。
6.對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存在問題與改革建議。對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情況,見下表5。
從表5分析看出,被調查對象對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存在問題,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1)實踐環節操作性少,占71.61%。(2)所學內容太廣、多而不精,占56.13%。(3)教學形式單一,占54.84%。此外,還有1/4左右的學生認為存在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認為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革應放在如下兩個方面:(1)完善實踐設施,占77.42%。(2)多增加課程實踐性課時,占58.06%;同時,在加強師資力量、定期開設專家授課方面也各有36.77%學生認為需要改進;155份調查問卷中有79份(占50.97%)問卷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了對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進的看法建議,其余49.03%的問卷沒有對此作答,回答比例剛剛過半。
從有回答的79份問卷中整理歸納得出,對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進的看法建議主要集中在如下7個方面:(1)應加強對常用園林植物辨識、造景應用方面知識的傳授。(2)適當調整園林植物類各相關課程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增加實踐課比重。(3)加強多課程實踐綜合教學。(4)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實際操作。(5)多建實踐基地,完善實踐設施。(6)增強師資力量,加強實踐環節。(7)增加專家授課,擴展學生視野。
通過對園林專業在校學生、畢業學生對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方面的認同情況、合理性評判、問題與對策建議的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對園林專業及專業理論教學,多數學生是了解的,但非常了解的比例不太高;(2)對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的認同感是比較高的,學生對園林植物類課程喜歡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未來的就業工作需要,但對病蟲害防治、盆景學、插花藝術與室內綠化方面的課程不甚看重;(3)對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各相關課程課時安排的評判情況,整體來看,學生認為是安排合理的,不合理主要在:各相關課程理論課學時應減少,實踐課學時應增加這兩個方面;(4)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存在問題主要是實踐環節操作性少,所學內容太廣、多而不精,教學形式單一等方面;(5)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進建議主要是:應加強園林植物應用知識的傳授,適當增加各相關課程實踐課學時,完善實踐設施、增強師資力量,加強實踐環節,注重實際操作等。
本項目專題調研的特色在于,主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分析探討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方面的相關問題。不足之處:(1)問卷發放的回收有效率相對偏低,相關院校的園林專業學生占的比例偏高(占1/3多),對專題調研分析行健文理學院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相關問題,其結果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影響。(2)調查問卷在調查內容的設置上顯得有些粗放,在深度、廣度上值得進一步推敲。
隨著園林行業社會競爭力的加大和企業對人才要求的提升,近十多年來許多高校相繼開設園林專業、建立碩士點。據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76所高校(其中包括理工類、農林類、綜合類院校)設立了園林本科專業,135所院校及科研院所設立了園林及相關的碩士點,18所高校具有相關的博士點。國內現存的30余所農業院校,幾乎全部設置了風景園林本科專業,旨在培養園林行業急需的高級人才。由于園林專業本身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較強,包含了生命科學、心理學、生態學、園藝學、地理學、建筑學和藝術等,需要多領域知識的融合與創新,又需要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國外成熟的培養體系相比,各院校對于園林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仍處于不斷探索、改進階段。目前國內院校已在積極向一些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方法與經驗,針對園林專業本身的特點,調整現階段教學中不合理的部分,力爭在短時期內突破傳統模式,在探索中不斷改革、完善研究生的培養方案。
我國大部分院校園林專業起步較晚,辦學歷程短,專業成立的初期基本培養模式大多以北京林業大學教學體制為藍本,但辦學、師資力量薄弱,不同類別院校教學體制有所偏重,課程設置魚龍混雜:農林類院校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偏向植物造景、環境綠化、生態修復等方面;理工及綜合類院校的園林相關專業大多受到城市規劃學和建筑學的影響,教學重點和課程設置多以空間規劃、園林建筑設計為主;藝術類院校的教學體制方面則偏向環境美化與景觀設計。各院校對于研究生的培養更是沿襲舊的模式,以至于學生專業口徑過窄,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畢業學生優勢不明顯,綜合實踐能力也比較差,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弱。
研究生基地培養模式,在國內外的許多高校園林專業中已經開展并有所成效。一些發達國家在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已進行了大量研究與實踐,如美國、英國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美國還將碩士研究生能否解決實際問題作為評價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嚴格篩選,畢業淘汰率高達50%,而日本、德國則更注重課程教學目的及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英國、美國、德國、日本、荷蘭等國家,具有園林專業碩士點的學校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積極與藝術博物館、展覽館、植物園、園林植物研究中心、種質資源研究所、生物分子技術試驗站等這些學校所匱乏的綜合性學習實踐場所合作,為學生提供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教育。這種合作式拓展式教育路線現已經非常完善,既強調職業教育,也很注重基礎研究以及其他學科的相關研究。國外完善的實踐教育體系是國內園林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能夠走可續發展路線的方向與目標。據調查,在國內已設有園林專業碩士點的百所高校中,有十多所高校如北京林業大學、中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均與科研院所或園林相關企業建立了長久性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基地合作模式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擁有更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的能力,更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精神。經過培養的這類研究生人才在知識儲備與行動能力都處于優勢狀態,因此獲得了社會較高的認可。
研究生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專業性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而作為園林高層次人才主體的碩士研究生應當具有更加廣擴的知識、更加全面的能力,應當了解我國及國際園林理論與實踐的前沿思想與發展動態,掌握園林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綜合運用國內外先進文化和藝術原理、設計理論和植物材料進行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能力,熟悉園林工程的技術、管理、監理等,植物與設計兩大方面內容必須整合為一個整體融會貫通,培養過程應多元化,具有開放性。實踐基地合作模式下,研究生人才培養要從以往單一的知識創新,擴展到技術創新、開發應用、知識轉化等領域,針對企業實際、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綜合培養。
1.調整課程結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大多院校對于園林專業的碩士生培養為“1+2”的模式,研一期間學量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程,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根據教學計劃適當縮短理論課課時,將其壓縮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同時增加與理論課配套的實驗、實習、實訓課程,實驗實習場所在一定的組織下供學生開放使用。授課方式也要靈活多變,組織培養、植物造景等課程要走出課堂,讓學生多在實驗、實習、實訓場地親自動手實踐,要利用好學校現有的資源,如東北農業大學擁有的向陽鄉實驗實習基地,讓實踐技能教育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同時可以鼓勵學生成立科研小組,合作完成部分科研項目或參與到專業課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去。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試行“雙導師”制度雙導師制度指由本校導師和來自園林生產單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作為合作導師共同組成的導師組負責制,同時為了確保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學校可制定校內外導師定期交流的機制,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學習、科研和論文進展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其優點是能夠彌補單一導師所帶來的知識結構欠缺,與企業的雙導師制培養模式能夠讓學生們提前參與企業的研發與實踐盡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通過這一制度,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業,很好的落實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教育培養方針。學校也在這些項目中,提高了學術水平,促進了學科建設。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以其廣泛的知識面,活躍的思維,豐富的實踐經驗受到了高校、研究所和企事業單位的青睞。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加強與國內外同行院校、科研單位的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素質,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3.加大各院校各學科之間的學習交流當今各院校間教學的獨立,資源和教學成果壟斷,但是也會造成學生由于不能及時掌握旁系學科相關信息而產生設計單一化的情況。要根據時展和社會需求及時加大學科間、院校間的交流互動,充分利用各科交叉資源促進和加強在校生的教育和培養,可將同校不同學院師生或者其它學校師生組織起來合作比賽,既可以是本專業師生合作,也可以是其它專業師生交叉混合合作,做到知識互補,親自動手合作,充分利用現有教學優勢培養復合型和實用型人才,加強各院校、各專業的競爭力,推動各院校、各學院的建設和發展。
院校可以與一些達到資質要求的園林相關企業,如苗木公司、園林公司、科研院所,試行“1+2”的園林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即與企業簽訂協議(任務書、合同書、委托書),研究生在第一年的基礎課程修完并合格后,按照成績擇優選拔,在接下來的兩年當中科研與實踐均在企業內進行,科研內容可在簽訂協議前擬定,可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調整,畢業論文環節可在企業和學校的雙重指導下完成,學生采取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企業按月給學生發少量補貼或設立專項獎學金以茲鼓勵。優秀學生畢業后可遵循雙向選擇方式到企業工作。如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與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園林設計院、天津方正園林建設監理中心、廣東棕櫚景觀規劃設計院、深圳北林苑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等34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校外實習和就業實踐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專業實習實踐、理論聯系實踐、提前了解行業現狀的重要平臺。從園林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看,只有提供功能全、數量足的實踐教學基地,才能滿足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學院與其他已設立園林專業碩士點高校、研究所進行合作教學,充分利用每一所科研機構、學校的資源條件與師資優勢。定期進行實踐教學和學術研究交流,互派學生進行學習。從而達到知識貫通,技術交叉后產生相乘的倍性效果。學校可以與其他科研機構和院校聯合申請課題,分層次有序的不斷深入研究,進行多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的綜合性的理論及應用研究,為研究生的科研活動提供輔助支持,科研院所良好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最大限度的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多的物質幫助與資源,而所合作的院校、科研院所也能加快研究進展,加快成果的獲益速度,從合作中受益。
研究生是導師的科研助手,導師對科研的方向有前瞻性、引導性和決策權,研究生則肩負著實踐輔助的任務。園林專業作為省級重點專業,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園林專業的研究生除了需要儲備本專業的知識外,還需要了解生命學院的生物技術、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景觀生態學、農學院的作物栽培、病理,藝術學院的景觀規劃、空間布局等知識層面,因此,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以各學院為單位,進行院院聯合培養,這不僅可以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也是對大學整體科研進展的一個更大的促進,為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研究生的培養與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與合作機會。
院校不僅可以和企業,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研究、生產,也可在校內與師生建立合作機制。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承包制或股份制的形式為老師、學生個人或小組提供一定面積的溫室大棚、苗圃、林場等校內實踐場所,組織師生親自動手生產、培育,為學生提供扦插、組培、鮮切花盆景選育、樹苗生產、誘變新品種等多種可供應市場需求的實踐機會,在生產過程中配以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管理,最后利用固定的合作渠道將產品應用于市場的銷售與收益。在項目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吸引多方投資,各層共同參與,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讓學校、師生有所收益,學校的收益同時又可用于實踐基地的建設,可謂“雙贏”。
1.東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已與黑龍江省科學院大慶分院、吉林省農科院、哈爾濱市農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輸送了大批優秀研究生人才進行培訓、實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部分學生研究生期間已能獨立完成復雜科研項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科研能力顯著提高,能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2.通過基地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對“雙導師”制度的試行,完善了課程體系,學生科研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又更好的了解了行業的最新技術和研究進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能力,畢業生獲得了企業較高的認可度。
3.高校科學研究在具有較大的前瞻性、探索性的同時由于在產業鏈中并不直接與消費端對接,科研的成果距離市場需求也有一定的距離,而科研基地的參與,充分利用了其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脈搏,針對于市場要求有一套完整的產品工藝程序,能夠較完整的使科研成果形成經濟效益等有利因素,與科研基地或企業聯合對研究生培養,提高了教師業務水平,學生和教師同時進步,與之合作的科研院所也收獲了優秀人才。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人居環境的建設和管理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而這些挑戰為園林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現代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是培養風景園林學科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高級人才的基礎階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直接影響著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從業能力以及理論研究水平,關系到該學科的未來發展,從而解決社會需求量增長和專業人才培養輸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九游會J9。
自1900年,哈佛大學設立了美國第一個風景園林專業(Landscape architecture),標志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的建立。在我國,正式的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取得顯著教育成就的同時,由于風景園林學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為建筑學一級學科中城市規劃與設計二級學科的一部分,學術地位大大降低,從而使該學科的教學、科研等活動大多是在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的名義下進行,內容與名稱嚴重不符,導致無法與國際同學科接軌,造成學術思想混亂,而風景園林分屬不同學科門類,學科門戶之見和分化嚴重,人為分割導致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不完整,直接影響構建專業培養課程體系時存在盲目和局限等問題。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態化發展要求為中國風景園林事業提出了艱巨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面對諸如上述日益凸顯的學科發展問題及社會關注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對此做出了重要調整,在已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顯示,將“風景園林學”正式列入一級學科,這一調整標志著風景園林行業從國家層面得到了充分重視和認可,預示著風景園林教育春天的到來。目前我國已有184所高校設立了風景園林專業,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遞增。業界人士紛紛呼吁,為確保風景園林學學科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專業課程培養體系,在協調學科建設與行業發展的同時,滿足快速擴展的風景園林事業對應用性、復合型、專業化、高層次人才的需求[1]。
當前我國設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大體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淵先生對于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所劃分的層次進行構建。其主要分為三個主要的層面:傳統園林學、城市綠化、大地景觀規劃[2]。其中以“傳統園林學”為重點,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樹木學、園林工程、園林藝術、園林史等,而這些課程占了本科專業教育的絕大多數課時;以“城市綠化”為專業教育的并行側重點,主要開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規劃原理等課程;以“大地景觀規劃”為本科專業教育提升,主要開設風景名勝區規劃等一系類的拓展課程,但是這個層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學課時以及課程體系的限制,沒有構建出完整的體系和教育目標,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宏觀研究內容及方向把握不準確。而“大地景觀規劃”是學科應對當代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挑戰而提出的新的發展策略,是學科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研究的課題,其任務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來創建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生活境域,從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發展策略來解決當下人地關系失衡、環境惡化、自然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等尖銳的社會問題。在現行風景園林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也正是由于認識到風景園林業務范圍已從原來單純的規劃設計轉換為保護利用、恢復更新等發展研究趨勢,最經幾年在一些風景園林專業院系中出現了與景觀生態學相關的課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場地認識和分析”相關的介紹、體驗類課程,使學生的專業知識框架更趨于完善,從而使得設計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在完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同時,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也為風景園林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其實就風景園林目前的發展趨勢,溯其根本,就是解決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而園林本身就是為人服務的。因此作為專業從業人員,經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要進行設計?”回答有若干種,但是有一種最具代表性―― 是“為了尋求某種變化”,那么“為什么要變化?”肯定是要滿足某種需求,那么“是誰的需求?”這個答案唯一,即為“人的需求”。因此經過這樣一個設計反思的過程,即可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園林設計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從而做到人性化設計。而這個過程是要建立在對場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觀生態學等知識的宏觀把控,運用園林規劃設計的微觀方法,才能促成一個完整的設計。因此從課程體系完善的角度考慮,將“環境心理學”引入,是對專業設計過程培養最好的補充和鋪墊。而環境心理學作為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應用型學科,著重從心理學和大眾行為角度,探索人與環境的最優化發展。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從大眾行為和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現代景觀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如圖1所示)。
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園林設計中,激發了景觀設計新的研究方向,促進了設計對人的需求的關懷,實現設計環境的最優化,為很多細節提供了設計理論和依據。將環境心理學研究成果運用到園林設計中,解決了許多除設計因素之外的現實問題,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觀影響。
就目前環境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研究現狀,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及其對園林設計的一些影響,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礎園林、個人基礎園林、觀察基礎園林”三種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原生態假設理論;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過實驗證明一個人的心理因素能夠影響空間認知,空間體驗和空間說明。二是研究大眾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截取相關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園林設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園設計以及揚.蓋爾對于如何使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支持或引導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觀中的環境心理學理論在考慮特殊人群的設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內在此領域的研究并沒有太多的關注理論研究,將重點投射在運用國外的研究理論,在具體設計中加以改進和完善。綜合國內外的綜合研究成果,現在的景觀設計重點是關注景觀與人的相互影響和關系,而非景觀本身,這是環境心理學帶給景觀專業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環境認知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人際距離―― 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對景觀場所設計的影響;個人氣泡、領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園林景觀體驗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對園林景觀的影響都將成為每一個專業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4]。正如彼德 .沃克所說:“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如同一個編劇,如果他的景觀設計得好,那么每個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劇目中的演員,盡職盡責地演著編劇為他導的劇”,由此可見,如果掌握了大眾行為中所蘊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觀設計作品的使用頻率和社會評價將會大大提高,從而使對景觀使用者的控制從無序走向可控化。
在現行的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作為設計根本和前提的“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并沒有相應課程的講授,只是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涉及到具體設計內容時,淺顯地分析下此類型園林項目對適用人群該如何進行考慮,但是理論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能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中雖然設計到心理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由于心理學范疇較寬泛,講授沒有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以及針對園林專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展開,使學生感覺所學無多大用處,因此造成學生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上課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由于“環境心理學”自20世紀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發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論系統,并且其在園林中的應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層研究,因此只把這方面的知識僅作為一門園林專業基礎課上分散講授的內容,一方面難以保證學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這類知識在相關設計中得實用度大大下降。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缺失,直接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任務時盲目拼湊、目標不明確,缺少對景觀與人的相互關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場地功能的考慮,最終使方案的認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無論是設計那一種類型的園林綠地,都存在諸多環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僅要滿足各類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過一系列環境與人的關系的分析來充分展示景觀對人的吸引力,從而控制人對景觀的感知。只有這樣,設計的內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實現某種使用需求。
在教學方式上,任課老師在布置“園林規劃設計”或者“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不同設計作業時,雖然一再強調學生要對整個地塊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并提倡人性化設計,但是學生仍然感覺對此要求無從下手。因此,作為講授者,應該改變枯燥的純理論教學,試著引導學生以一個景觀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從景觀認知過程及景觀行為的空間格局等多重角度,培養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導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環境心理學中關于大眾行為與景觀的關系,不斷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實用、舒適性。
我們現在做設計,一般采用直線所示),從解讀任務書完成設計綱要,確定設計方法和內容,再到最終的設計實施,全程建立在設計師在獨立思想之上,沒有使用者的參與。
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合理的設計程序應該是環形設計程序(如圖3所示):通過對設計綱要的理解從而預測出設計目的,或者說是設計構想、意圖或假設,然后通過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法對這種設計意圖進行恰當的表達,至此是沒有使用者的參與的,與傳統設計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設計實施之后,新加入一個設計環節,就是對所設計的內容進行使用后評價,得出結論,從而驗證當初的設計預測是否準確,如果條件容許甚至對方案進行合理修改,可以說這個過程為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參考信息。這種環形模式使我們的設計更趨于完善,提高了景觀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公眾對景觀的認同程度,這種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續性設計發展之路。
針對當前的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及專業的核心教育目標,“環境心理學”課程應作為當前專業核心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的先行課程,起到普及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內容和具體方法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純理論講授的單調枯燥,本門課程可以引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應對景觀認知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總結各種設計信息和參照依據,從而為核心課程的開展鋪墊合理化設計的理念。本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體系由認識人的基本行為開始、在認識交往的基礎上規劃設計面向交往的景觀場所、了解景觀行為的空間構成、從景觀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觀認同度、環境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調查作業五個主要部分組成,課程答題的建設構想(如表1所示)。
約翰.波特曼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匯到設計中去,我講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感應力,這樣,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諧環境。”這個和諧環境就是人們所期盼的完美空間,也是園林設計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園林景觀設計溯其根本,就是“以人為本”,創造出人與環境高度和諧的生產環境,而人類對環境的感知往往比環境本身更為重要,因此,評判園林設計成果的好壞,不能僅僅以美觀、實用為唯一標準,而是要換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觀的作用[7]。由于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年齡、經歷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同一個景觀的認知也存在差異,這也就是說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最人性化的設計,這也就回歸到了現在風景園林專業培養人才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以人性化的設計,實現人們對美好生存環境的渴望,這是對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要求,更是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方向。
[1] 李雄.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8(1):3-5.
[2] 張善峰,許大為.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場地認識與分析”課程的引入[J].高等農業教育,2010,7(7):49-52.
[3] 孫雪芳,金曉玲.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4):162-165.
[4] 張溪明.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 李允菲.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陜西林業科技,2009(2):133-137.
[6] 徐巖巖,牛海珍.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及對其研究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09(4):115-116.
作者簡介:吳承照,教授,電子郵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200092)作者簡介:臧亭,碩士研究生;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200092)
構建風景園林標準體系是風景園林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行業各項標準得以發揮功能的保證。風景園林行業橫向和縱向范圍不斷拓展、分工趨于細化,對風景園林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通過構建標準體系,理順各標準之間的層級關系,進而對行業今后各項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指明方向,實現整個行業系統的高度協調統一,使管理實現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提高我國風景園林標準化水平,促進我國風景園林行業更加規范有序的發展。
風景園林行業的實踐范疇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呈現多樣化和細分化的發展趨勢。在服務對象方面,從為少數人服務拓展到為人類及其棲息的生態系統服務;在價值觀方面,從較為單一的游憩審美價值取向拓展為生態和文化綜合價值取向;在實踐尺度方面,從中微觀尺度拓展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觀的全尺度。MichaelLaurie(1986)認為風景園林(LandscapeArchitecture)應當包括景觀評估和規劃、場地規劃、景觀細部設計和城市設計四種實踐類型。目前,我國對于風景園林行業的實踐范疇沒有明確的界定,丁紹剛(2009)將風景園林行業實踐分為規劃、場地設計、要素設計、工程和管理五個部分,較為詳實完整的概括了國內風景園林行業的實踐范疇。從景觀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園林工程、養護與管理是緊密聯系的整體,因此,本文依據不同類型和尺度的實踐對象將國內風景園林的實踐范圍劃分為區域景觀與綠地系統規劃、場地規劃設計、景觀要素設計、工程與管理四個方面。
區域景觀與綠地系統規劃主要是在區域范圍內進行的景觀規劃九游會J9,包括城鄉與自然地。具體可劃分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鄉村景觀環境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旅游度假區規劃等。
場地規劃設計是結合場地特征,針對該項目方案的用途需求做出的綜合性創作過程[1]。主要是對城市中的開放空間、附屬綠地、道路進行的景觀規劃設計。具體包括城市設計、廢棄地景觀改造、城市公園規劃設計、郊野公園規劃設計、濱水區景觀設計、古典園林及歷史遺跡保護設計、宗教及紀念性景觀設計、道路及附屬綠地景觀設計、康體游憩專類場地設計等。
景觀要素設計是在各類場地規劃設計的基礎上,針對景觀要素進行的更為詳盡的設計。包括專項設計和具體設施的設計。具體可分為種植設計、環境設計、建筑與小品設計、游憩設施設計、服務設施設計等。
園林工程與管理主要負責園林的實際工程建設、建成后的管理與服務以及后期的維護與更新。具體表現為園林材料、園林工程技術、施工建設與管理、養護與管理、管理與服務等方面。
上述四個風景園林的實踐方向同時也是從大區域的規劃到具體的設計再到實施的景觀規劃設計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這四個方向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共同組成完整的風景園林實踐范疇。
我國風景園林標準的研究起于20世紀80年代。卓國祥[2](1986)將城市規劃視角下對環境噪聲標準的研究延伸至風景區,結合杭州西湖實際案例,探討風景旅游區環境噪聲的允許標準,為我國風景園林行業各項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內容和方法上的參考。從近30年的研究來看,風寒園林的標準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研究趨勢。從研究的實際范疇來看,上世紀末對于風景園林標準的研究以對各項制定實施的標準進行說明為主。潘家瑩[3](1994)和劉載芳等[4](1992)分別對《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中公共綠地和城市綠地總量的數據來源和《景觀娛樂用水水質標準》GB12941-91進行說明,以確保方法和數據的科學性。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國內風景園林標準的研究已經逐步向規劃設計方面拓展,包含評價、規劃、設計、設施、工程圖紙等多方面的研究內容。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起初籠統的綠地綠化標準研究發展到現在的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公路綠化、城市公園、園林標志等不同對象的標準制定與實施研究。袁振國[5](2001)結合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實際情況,闡述《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標準對風景名勝區保護、開發細化的具體措施。殷云龍、王雙生[6](2004)結合江蘇實際,提出以交通量為主要依據,結合土地資源和政策等制約因素,綜合制定公路綠化建設標準的方法。王菊萍等[7](2010)從深圳公園建設與發展戰略出發,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制定深圳綜合公園建設標準的相關建議,為今后綜合公園的建設提供借鑒。愛新覺羅毓宇[8](2012)通過分析風景園林標志系統設計中的解讀,闡述了風景園林標志標準的應用對策。從研究的層級來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制定各類風景園林地方性標準的必要性與建議[9]。在標準體系研究方面,周向頻、任婷婷[10](2012)嘗試從風景園林行業、工程制圖標準2個領域著手,構建出風景園林制圖標準體系。張凱旋[11](2007)對國際標準體系以及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風景園林的標準體系進行了初步分析,初步構建了我國風景園林標準體系框架,該框架突出園林行業的縱向層次,對風景園林所涉及的眾多領域(橫向層次)關注不夠,實際上不同領域由于其關注問題與內涵不同,相應標準要求也不相同。風景園林標準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國目前風景園林行業標準化工作的進展情況,由此可見,我國下一階段的風景園林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是構建完善的標準體系框架,依照這個框架逐步制定出具有針對性與可行性的相關標準。
我國風景園林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我國第一本風景園林專業的技術標準是1986年頒布實施的。早期標準主要有《動物園動物管理技術規程》(CJ12—1986)、《城市園林苗圃育苗技術規程》(CJ14—1986)、《城市容貌標準》(CJ16—1986)等。
根據風景園林行業的實踐范疇,筆者對我國現行的國家和行業標準以及部分地方標準進行篩選和歸納。上述兩圖分別顯示的是自1986年我國第一部風景園林專業的標準頒布至今我國風景園林專業相關標準逐年制定的情況。進入2000年后,我國風景園林行業每年出臺的標準數量較之前相比有顯著增加。其中,圖2顯示的是部級(包括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和地方級標準制定的情況1)。可以看出,部級標準的出臺數在2000年到2005年達到峰值,其后略有下降的趨勢。而相較之下的地方級標準卻發展迅猛,尤其是近五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地方標準的出臺數量已明顯高于部級標準。從各類標準的制定情況(圖3)來看,工程管理類的標準出臺的時間早、數量大,其次是細部設計類。而景觀規劃類和場地設計類的標準雖然起步略晚、數量較少,每年出臺的數量相對穩定。
一般情況下,標準出臺實施后每隔3-5年需要對其進行重新審核以判斷是否需要對該標準進行修訂或重新制定。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目前的標準更新較為緩慢(圖4),現行的217項標準中,更新過1次的標準有16項,更新過2次的標準有5項。
由于風景園林綜合交叉的特點,涉及眾多行業和部門,某些標準難以界定,因此風景園林標準的數量難以準確統計。截至2014年1月1日,我國共頒布涉及資源環境、規劃設計、設施設備、工程技術、園林機械、植物、管理等風景園林相關標準159項,其中國家標準93項,行業標準66項2)。此外,現行的可查詢到的地方標準有57項。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風景園林標準相對滯后,標準數量少,內容寬泛,遠沒有形成系列,加之更新緩慢,難以覆蓋行業整體、指導具體操作。
建設部標準定額司2003年出版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城市規劃、城鎮建設、房屋建設部分》中在城鎮建設部分對風景園林標準體系結構進行了歸納(圖8)。該標準體系含有技術標準26項,分為城鎮園林、風景名勝區、風景園林綜合三個部分。該標準體系明確了風景園林涵蓋領域,協調城市建設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標準與城市規劃專業、信息技術應用專業中相關標準的關系。但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標準歸入城市規劃標準體系,風景園林信息化建設標準歸入信息技術應用專業,園林工程主體標準歸入風景園林技術標準體系,不適用于構建完整系統的風景園林標準體系,加之近10年來風景園林專業實踐領域不斷拓展、專業分類更加細致化,使得該體系結構顯得過于粗放。新的標準體系框架應當基于當前以及未來風景園林的實踐范疇對其進行重新分類。
從統計數據來看,目前我國風景園林現行標準所涉及的領域僅有21類(詳見表3),而對2013年發表在《中國園林》和《風景園林》上的文章所涉及的實踐范疇進行分類統計發現,《中國園林》(2013年1-12期)共涉及45類,《風景園林》(雙月刊2013年1-5期)共涉及31類,現有的標準無法滿足整個風景園林實踐的需要4)。因此,今后風景園林標準的編制工作的重點之一應當是盡快建立各專業方向的標準。
從現有的標準種類來看,規劃設計類的標準類型過于單一。以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相關標準為例,國內現行的標準僅有《公園設計規范(CJJ48—1992)》一項標準,其內容難以顧及整個規劃設計內容。而國外發達國家涉及的有關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標準種類豐富、關系明確、各有特色。以美國城市公園的規劃設計相關標準為例,其包含的標準種類從規劃到設計再到建設管理、從整體到專項、從國家到地方、從游憩到設施和安全等,使得標準內容更加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國風景園林未來的標準編制工作的另一重點是盡快健全各系統下的各類標準。
我國標準化工作實行統一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標準化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了我國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和各自的職責范圍。以政府各級有關主管部門為管理機構,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檢驗機構和企業為依托機構,以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組織形式,實行自上而下的計劃性管理模式,是我國標準化管理體制的特征。
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由企業、地方歸口單位批準設立的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特定領域或范圍的標準化歸口工作,包括跟蹤對應世界主要標準化機構的標準化動向和我國的有關標準進程,受委托起草相應標準,解釋、宣貫重要的技術標準,開展相應級別有關專業技術標準化的課題研究等。2009年5月20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關于成立全國建筑幕墻門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48)等10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復函》(國標委綜合函[2009]30號)文件,正式批準成立全國城鎮風景園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09年10月16日,風景園林標委會在北京成立。主要負責城鎮風景園林設施的分類、評定、保護、監測和管理(不含旅游服務)國家標準的編制修訂工作。
目前,城鎮風景園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至今還沒有出臺或歸口任何一部關于國內風景園林行業的標準。現有各類風景園林行業標準的歸口單位主要有:國家交通運輸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國家林業局(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住建部(建設部城市規劃技術標準、建設部城鎮建設技術標準、建設部給排水產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建設部地產標準技術委員會),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國家水利部,全國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64),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98)、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
風景園林是一門結合了多學科理論與技術的綜合性科學,涉及的領域廣泛、操作方法多樣,其實踐范疇的分類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從標準的體系方面看,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技術與管理標準體系的實質是構建每項標準使用范圍之間的關系。隨著標準的使用范圍的縮小,其內容也應當更加詳實、更加具有針對性。風景園林按照實踐范疇分為4個方向:區域景觀與綠地系統規劃、場地規劃設計、景觀要素設計、園林工程與管理。4個方向可再細分出24個類型,每個類型又可根據以下4種情況再進行細分:
這種分類方法主要適用于子系統之間差異較大的類型,如村鎮景觀與環境規劃、宗教及紀念性景觀設計等。
資源屬性在風景園林的實踐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場地中資源類型的不同、資源重要程度的差異通常也是操作者選擇不同操作方法與流程的依據。如不同資源類型的風景名勝區、度假區和森林公園,不同資源的廢棄地等。
園林中的植被對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高。風景園林中的建筑和人工環境也受到自然條件與地域文化的共同影響。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較大,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氣候差異、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差異也是分類的標準之一。
《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城市規劃、城鎮建設、房屋建設部分》中將標準之間的關系抽象為基礎標準、通用標準、專用標準三層關系,將標準的性質以及適用范圍進行了層級上的劃分,上層標準的內容包括了其以下各層標準的某個或某些方面的共性技術要求,并指導其下各層標準,共同成為綜合標準的技術支撐。
這種劃分的方法適用于所有工程建設類的標準體系結構。因此,根據工程建設標準體系的層級劃分方法和風景園林專業的實踐范疇可以構建出風景園林標準體系的三維坐標系。
基礎標準是指在某一專業范圍內作為其它標準的基礎并普遍使用,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術語、符號、計量單位、圖形、模數、基本分類、基本原則等的標準。如城市規劃術語標準、建筑結構術語和符號標準等。
通用標準是指針對某一類標準化對象制訂的覆蓋面較大的共性標準。它可作為制訂專用標準的依據。如通用的安全、衛生與環保要求,通用的質量要求,通用的設計、施工要求與試驗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術等。
專用標準是指針對某一具體標準化對象或作為通用標準的補充、延伸制訂的專項標準。它的覆蓋面一般不大。如某種工程的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安裝及質量驗收的要求和方法,某個范圍的安全、衛生、環保要求等。
部級的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兩大類。地方標準是在部級別標準的基礎之上,針對具體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的更加詳實的標準。整體而言,地方標準是部級標準的專用標準,但同時,各地的地方級標準也應當自成系統(圖11)。工程建設的標準體系的三層結構中,基礎標準所包含的術語、制圖和分類等方面的內容是制定后續各項通用和專用標準的基礎,為了國家的統一管理以及為了便于風景園林行業的統一規范操作,筆者建議各地方不需要在部級基礎標準的基礎之上再制定一套術語、制圖或分類標準,地方標準編制的重點應當在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通用和專用標準。
一套完整的風景園林標準系統從范圍上應當包含整個實踐領域,從類型上來說應當囊括該范圍下的各類操作,從內容上應當包括整個實踐操作的流程。為了構建出完整的風景園林標準體系框架,勢必要探討各標準結構所需包含的標準種類。
基礎標準主要是對使用范圍內的基本術語、類型、圖紙等做出規定,因而基礎標準一般分為術語標準、圖形標準和分類標準三種類型。專用標準是針對通用標準而制定出的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更為具體的標準規范,因而較之通用標準,專用標準所應當包含的種類也較為靈活。在實踐環節中,不同的對象與類型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不盡相同,因此,不同的風景園林類型所對應的通用標準所包含的種類各異。
在規劃層面上通常的實踐操作是對對象進行總體或詳細規劃。由于這一層級的研究對象尺度較大,資源種類豐富且對生態與環境考量較多,應當制定出有關的環境與資源的評估、評價標準。此外,對于這類規模較大的場地,某些要素的系統規劃對于其風貌、管理與服務上的統一協調也是必要的,如游徑規劃、游憩規劃、設施規劃等標準。因此,區域景觀與綠地系統規劃范疇下的標準應當包含:環境或資源評價標準、總體規劃標準、控制性詳細規劃標準、修建性詳細規劃標準、游徑規劃標準、游憩規劃標準、各類設施規劃標準等。
這一層級的操作內容較上一類型更為具體,并且與人類活動更加密切相關,因此,除了制定出各自規劃設計的標準外,游憩規劃設計、各類設施規劃設計以及景觀風貌、安全和無障礙等方面的規劃設計也是標準編制的方向。此外,對于某些特殊對象如廢棄地、古跡等,對其場地本身環境和資源的評估和分類標準以及后期的管理維護方面也應當制定相應的規范標準。
細部設計的對象通常較為明確,因此一般情況下編制出各自的設計規范即可。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經濟、低碳、鄉土、智能、安全的設計是此類型的發展趨勢,因此,對于景觀要素設計尤其是硬件設施類,標準化、產品化是其發展的方向。
在園林工程方面,除了通用的施工建設、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規范外,對于特殊地質、建筑、環境等對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另行編制規范。在后期的維護、管理和服務方面,除了制定出通用的管理維護措施標準、園林質量評定標準、服務質量標準等外,對于重點對象如保護地和古城古跡的管理者的操作規程,公園等的質量監管工作,風景區和度假區的服務管理等,可編制專門的管理標準。
調節學校功能與社會需求之間互動關系的過程即是專業建設過程,它不僅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基點,更是學校適應社會人才的需求。它反映了學校對社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之間適應的程度。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知識社會對教育供給的新要求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上,創新和專業設置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勞倫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書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態學。其中,把教育視為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系統教育是教育生態學思想的核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因子都是有機聯系著的,這種聯系又動態的呈現出平衡與不平衡、一致與矛盾的特征。由于社會、自然和教育系統都遵循著共同的生態學原則,這對于用生態學的理論在教育上的研究,無論在生態學理論移植性的可靠性上還是在方法論上對教育的研究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本文中,我們將根據教育生態學的理論,從生態學研究教育的視角和方法的幾個方面,并以四川區域環境為背景,詳細分析了園林工程專業的建設上的相關問題,并對該專業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許多地方高等職業教育中開設比較普遍的專業中就包括園林工程專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特征,不同區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構成了在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上的外部環境。對于四川省的園林工程類的企業,我們根據2006年到2009年的四川省企業工商注冊信息和區域市場調查,以園林工程設計類、園林植物栽培經營類、園林工程施工類和園林工程綜合類這4個專業,對園林工程類企業的屬性進行了統計。
從統計中的數據中,自2006年以來,園林工程施工類公司的逐漸增加,說明了四川省園林工程產業的發展在這4年中逐漸增加;園林工程類企業按照企業的屬性所形成的結構上,園林工程綜合類公司明顯減少,也許是園林工程企業分工有明顯細化的趨勢;園林植物栽培經營類公司的逐漸增加是與四川省園林工程產業在這4年的發展上呈正相關,但園林植物栽培經營類公司在數量的變化上不是很明顯;園林工程設計類公司逐漸減少,說明了在園林工程的設計企業的集中度在逐漸增加。
一個專業或者專業群維持生存和發展所需條件的集合是專業生態位,它是專業與資源、環境之間的一種定位。但自然生物生態位與自然生物生態位不同,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相對而言一經形成后比較穩定;專業生態位大部分都是人為選擇決定的,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專業生態位只有在人為作用下才能使專業自身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環境和資源變化協同。這一過程表現為專業生態位發生了變化,即專業在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中所能占有的資源空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專業的共生性除了指某一個教育主體在環境變化與專業建設上或產業結構變化相協同之外,還指不同教育主體由于教育主體自身的內在稟賦和支撐專業在相同的專業建設上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資源上的差異,在所建設的相同專業中可能會有不同的特色。由于園林工程在專業屬性上覆蓋了制作設計、植物栽培與經營和工程施工這三個在知識結構上幾乎完全不同的3個模塊。
從生態位的角度上看這樣的課程模塊知識結構的設計和分布是一種寬生態位設計。由于專業生態位寬度是專業在發展過程中所能利用的各種環境資源的總和,這表示專業的發展對環境資源適應的多樣化程度。如果選擇這樣寬的生態位設計,可能是基于四川地區的園林工程綜合類公司數量比較多的情況和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下,盡可能大的增加學生的就業面。從專業生態位寬度的內涵來看,一個專業的生態位越窄,該專業的特化程度越大;一個專業的生態位越寬,該專業的特化程度越小。從近4年來四川省園林工程類企業的屬性的變化趨勢上看,在分工上更加細化的情況下園林工程類企業建議對園林工程專業在專業生態位上進行調整,以教育主體自身的內在資源做為基礎,采用專業生態位的擴展、壓縮和位移等來避免不同教育主體在園林工程專業生態位上的重疊,使之能在主動的畢業生、招生競爭就業市場的培養質量和競爭的競爭中。
通常是以三種價值取向來進行專業建設的課程體系設置的。第一種是以知識本位的取向,這種取向的基礎是教育的內適性質量,根據知識學習的內在邏輯關系,為一個階段的學習和滿足下階段的學習有更高充分的程度是它的本質;第二種是以社會本位的取向,這種取向的基礎是教育的外適性質量,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是它的本質;第三種是學生本位的取向,這種取向的基礎是學生的個適性質量,通過教育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它的本質。由于在專業屬性上園林工程包括了制作設計、植物栽培與經營和工程施工,在知識結構上這三個幾乎是完全不同的領域,所以以某個領域的系統知識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是不完善的。建議在園林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要把三個學科的構成形式和內容作適當的變異,傳承這三個學科自身固有的知識內核,并以教育主體自身的內在支撐專業生存發展的內在資源為依托,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在園林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的有效融合。另外,應積極參照園林工程專業建設上的環境分析所揭示的園林工程行業中各細分行業的變化特點、趨勢,適當的對專業建設上的知識要求進行“變異”,使專業建設中的能力培養、知識結構等能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動態要求。
專業建設、專業設置的邏輯起點是社會和教育之間的依靠和服務所形成的鑲嵌多維關系,教育生態學為這種鑲嵌多維關系的分析提供了分析視角和理論支撐。根據生態學研究教育的視角和方法,以園林工程專業的建設為對象,從這個專業建設上的專業生態位、環境分析、遺傳和變異的三個維度上,分別在實證的基礎上對四川省的園林工程專業的建設進行了分析。為此建議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特征在進行專業建設時是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依據,根據產業結構變化的跟蹤來進行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預判和調整,是園林工程專業建設中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更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其他專業的建設上應積極關注的。另外,可以通過專業生態位的視角,避免在專業生態位上出現重疊的趨勢;通過遺傳和變異的分析視角,從學校自身的特點來建立相應形成有效信息教育區的教育模式的課程結構,使不同的學校在這個專業的建設上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嶺南傳統工藝是嶺南風景園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嶺南園林特色的重要體現要素。嶺南傳統工藝主要涉及“匠”“作”兩個層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營造實踐,包括技術特征及工藝成果,它的實施與傳承過程是一個物、人、技術要素與產業背景要素綜合、動態的發展過程。
嶺南傳統工藝匠作體系一直存在于民間,保持著獨特的匠師培養與技藝傳承體系,這是一個隱身于文獻與教育體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來,它世世代代身手相傳卻不事張揚。它無名恪守著“守職循業,不敢損益”的傳世精神,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信念與追求隱于山石亭樓之中、于精密絢美之中,讓東方人居生活始終充滿著詩情畫意。但現代技術產業化發展與設計專業的細分,使得目前研究學界、設計從業人員與民間工匠體系各自獨立,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與合作方式。@種情況使得傳統工藝匠作傳承大多仍舊依靠民間傳統方式,從技術或匠師培養層面入手,無法借力于現代教育與研究的優勢,并不能解決工藝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傳統工藝匠作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備理論總結能力,很難系統地完成傳統工藝匠作技術總結與傳承的重任。而產業化的發展需求,也使得傳統工藝的生產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如何讓傳統工藝可持續發展是傳承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另一方面,與園林保護傳承關系密切的風景園林專業設計從業及研究人員,由于缺乏對地方傳統工藝匠作體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實際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項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無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嶺南傳統匠作工藝應該傳承的文化精神,從而無法讓研究成果與設計實踐助力于傳統工藝的發展,并在理論與機制層面提出有效的保護傳承策略。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風景園林專業,一直致力于為嶺南地區風景園林行業輸送高水平設計應用與研究人才。2016年,當“工匠精神”重新成為各行各業熱點議題之時,作為嶺南地區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的老師,積極思考應該如何理解與認識“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學實踐中讓現代在校大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之中,老師們越來越意識到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目前對滿足嶺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養支持力度仍顯不足,目前教學體系設置多偏重基礎理論學習而輕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上,多重西方學科體系訓練而輕東方園林文化傳統的教育熏陶,特別是對與中國傳統造園相關的傳統工藝體系的了解更為缺失。而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基本素養的缺失,使得高校風景園林專業培養的學生在工作實踐中無法理解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精髓,無法將傳統造園思想融入現代設計之中,而要從專業性角度更好地保護傳承中國傳統園林文化遺產更是無從談起。
帶著這樣的思考與使命,大家針對當前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缺乏根據嶺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學方向,以“嶺南民藝平臺”作為起點,將嶺南傳統工藝匠作體系引入教學體系之中,正式開啟了嶺南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的探索之路。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民藝平臺,立足于保護與傳承嶺南地區傳統工藝,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促進與推動嶺南傳統工藝的再發現、再研究、再思考與再創作,為嶺南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深入挖掘、研究和應用而努力。 嶺南民藝平臺以嶺南傳統工藝匠作體系應用于高校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之中為主要內容,以體驗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嶺南傳統工藝的營造現場,讓嶺南傳統工匠進入到高校專業體制教育之中,從而搭建嶺南傳統工藝匠作體系與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之間的橋梁,打破體制教育與民間匠作教育體系的壁壘,探索嶺南傳統匠作體系高水平學術型傳承人才的培養機制,從而讓現代風景園林教育體系在嶺南園林文化傳承與嶺南工藝體系保育中發揮實際作用。
嶺南民藝平臺自2015年年底開始籌備,在學校教改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150 m2的多功能教學研究展示空間及其硬件環境的建設。自2016年4月開始,嶺南民藝平臺以“口述工藝工作坊”正式開啟以嶺南傳統工藝匠作為內容的保護傳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師、二十多人的學生團隊,開始實地走訪廣府、潮汕地區的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匠師,聆聽他們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為嶺南地區傳統工藝留下珍貴的檔案記錄。先期以廣府木雕、磚雕、石灣陶、潮州木雕、嵌瓷、嶺南疊山等六項嶺南特色傳統工藝為教學內容,師生進入工藝匠師的工坊、企業、工作室之中,實地記錄與體驗學習嶺南傳統工藝流程,實地采訪工藝匠師,記錄工藝匠師的個人從藝歷程、對工藝的理解與觀念,并形成影像記錄檔案(圖1~13)。
2016年8月,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承接廣東省高校大學生暑期學校項目,以“嶺南民藝平臺”為依托舉辦了首屆“嶺南傳統營造工藝學習營”。學習營廣泛招募全國在校大學生,有來自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跨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園林、園藝、視覺傳達、漢語言文學、家具設計等多個專業的20多名學生,其中近1/3為碩士研究生。學習營邀請廣東省園林古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學者、嶺南地區傳統工藝傳承匠師來到嶺南民藝平臺,進行傳統工藝教學與交流分享,由傳統工藝匠師現場指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思考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化。
通過“口述工藝”工作坊、第一期工作營與“嶺南民藝平臺”公眾微信平臺的宣傳,“嶺南民藝平臺”前期研究獲得較為廣泛的社會關注效應。“口述工藝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開始在校內展覽,同時受到2016年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及2017年第九屆廣州國際園林景觀與美好人居博覽會邀請(圖14~15),走出校門,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展覽。
嶺南民藝平臺還積極與傳統工藝匠師合作研發文創設計品,并培養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動手設計能力。先期以“嶺南民藝平臺”的文創禮品作為研發內容,與石灣陶工藝名匠老師共同研發設計首款紀念杯,全部采用石灣陶傳統燒制方法,探索傳統工藝新的表達形式(圖16~18)。
“治理污染,尊重自然”是當今社會的主題之一。風景園林這一行業的重大意義,便是通過對空間和綠色基礎設施的構建,來創造優良的生存空間。如今,風景園林行業逐漸為人們所重視,這與當下的社會現狀有很大關系。然而,在每個設計師和社會實際之間有極其重要的紐帶,那就是學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它完成了普通學生和專業設計員2個角色之間的過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們對整個生涯的研究方向的選擇,也對未來風景園林事業的發展有著奠基性的貢獻。因此,學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與眾多設計理念一樣,值得人們成系統地探討。
全國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院校中,有一些是有傳統學科基礎和較強師資力量的專業院校;還有一些硬件軟件都未完全配備的院校。因此,不論是在技術設施方面還是課程體系方面,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都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廣泛推動“園林城市”的建設,城鎮化建設與生態區域建設得到了極大地發展。這為我國風景園林專業的探索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導向。然而,相對快速的風景園林發展而言,學科教育的發展是緩慢的。在社會進行空前規模的建設的同時,風景園林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統,頂尖級人才的缺失和高級專業人員數量的不足,眾多分支性學科各自為政,內部難以協調等因素,對專業教育的引導性大幅減弱。因此,學校風景園林專業的教育水平遠落后于學科現實的發展水平。
風景園林專業是一種多類知識復合運用的專業,對技術和理論的要求都很高。實踐工程技術是為了將紙上的設計很好地付諸實際,落成實體。而理論創新是為了抽象研究空間等要素,從而得到一種更加人性化的體驗效果。高校的風景園林教育并未能很好的兼顧2者,多有顧此失彼。不同性質的學校,也缺少一定的整合。藝術類院校多重繪畫表現,對于實際可行性和理論邏輯方面涉及較少;而建筑類院校過分看重規劃管理和建筑,較少涉及植物造景,而農林院校正好相反。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與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問題有:人口急劇膨脹,戶外休閑空間非常缺乏;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做環境綠化方面的后期維護;西方文化入侵,中國民族特色在環境建設中未得到充分的體現;許多物種瀕臨滅絕。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所處的社會階段有了新的態勢。經濟增長、科技創新以及文化交流,為園林建設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風景園林專業將為在這些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提供了專業人才,也確定了未來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方向。
結合目前中國城市設計的分工情況,風景園林專業彌補了建筑專業和城市規劃專業的空缺,能良好地協調2者的關系。對于實際問題,不能對西方案例照搬照抄,而既定的指標,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也并不能準確地評價中國環境的實際狀況。針對我國環境現狀的特殊性,可以開創屬于自己的專心新領域進行研究,對癥下藥,能更加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而學校風景園林專業將成為這一方向研究的帶頭人。
面對洋文化入侵和千城一面的現狀,人們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不僅因為民族特色是我們獨有的標志,也因為傳統文化有著足夠的智慧來支持我們現代的建設。學校風景園林專業有足夠的資源和條件來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讓莘莘學子在最初接觸景觀行業時就有這樣的意識,代代傳承,便能逐漸找回當初缺失的文化特色,找回屬于自己的身份象征。這一點,除了在專業本身得到長足的運用和發展,還能對完善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風景園林專業的運用需要很多其他學科知識作為支撐。除了要培養規劃設計類的人才,還要鼓勵以專業技術來解決風景園林設計實際問題的人才。比如,生物科學技術能擴大植物季相搭配的選擇范圍,材料與工程技術能解決水池滲漏等問題,激光技術能豐富夜晚景觀。不同技術對于景觀設計的參與,能極大地豐富景觀內容,能從一些細節提升觀賞價值。在學校中,不同專業的溝通交流,某一個技術方向的景觀研究,都對景觀本身的發展有著莫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風景園林事業已在過去多年的摸索中頗有成就,但是仍然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而學校風景園林專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同時這也是該專業自我完善的良好時機。
[1] 俞孔堅. 從世界園林發展的三個階段看待中國園林專業多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園林,1998(1).
[2] 歐百鋼,鄭國生,賈黎明.對我國風景園林建設與發展問題的思考[J].中國園林,2006(2).
自1900年,哈佛大學設立了美國第一個風景園林專業(Landscape architecture),標志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的建立。在我國,正式的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取得顯著教育成就的同時,由于風景園林學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為建筑學一級學科中城市規劃與設計二級學科的一部分,學術地位大大降低,從而使該學科的教學、科研等活動大多是在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的名義下進行,內容與名稱嚴重不符,導致無法與國際同學科接軌,造成學術思想混亂,而風景園林分屬不同學科門類,學科門戶之見和分化嚴重,人為分割導致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不完整,直接影響構建專業培養課程體系時存在盲目和局限等問題。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態化發展要求為中國風景園林事業提出了艱巨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面對諸如上述日益凸顯的學科發展問題及社會關注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對此做出了重要調整,在已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顯示,將“風景園林學”正式列入一級學科,這一調整標志著風景園林行業從國家層面得到了充分重視和認可,預示著風景園林教育春天的到來。目前我國已有184所高校設立了風景園林專業,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遞增。業界人士紛紛呼吁,為確保風景園林學學科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專業課程培養體系,在協調學科建設與行業發展的同時,滿足快速擴展的風景園林事業對應用性、復合型、專業化、高層次人才的需求[1]。
當前我國設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大體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淵先生對于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所劃分的層次進行構建。其主要分為三個主要的層面:傳統園林學、城市綠化、大地景觀規劃[2]。其中以“傳統園林學”為重點,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樹木學、園林工程、園林藝術、園林史等,而這些課程占了本科專業教育的絕大多數課時;以“城市綠化”為專業教育的并行側重點,主要開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規劃原理等課程;以“大地景觀規劃”為本科專業教育提升,主要開設風景名勝區規劃等一系類的拓展課程,但是這個層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學課時以及課程體系的限制,沒有構建出完整的體系和教育目標,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宏觀研究內容及方向把握不準確。而“大地景觀規劃”是學科應對當代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挑戰而提出的新的發展策略,是學科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研究的課題,其任務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來創建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生活境域,從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發展策略來解決當下人地關系失衡、環境惡化、自然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等尖銳的社會問題。在現行風景園林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也正是由于認識到風景園林業務范圍已從原來單純的規劃設計轉換為保護利用、恢復更新等發展研究趨勢,最經幾年在一些風景園林專業院系中出現了與景觀生態學相關的課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場地認識和分析”相關的介紹、體驗類課程,使學生的專業知識框架更趨于完善,從而使得設計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在完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同時,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也為風景園林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其實就風景園林目前的發展趨勢,溯其根本,就是解決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而園林本身就是為人服務的。因此作為專業從業人員,經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要進行設計?”回答有若干種,但是有一種最具代表性―― 是“為了尋求某種變化”,那么“為什么要變化?”肯定是要滿足某種需求,那么“是誰的需求?”這個答案唯一,即為“人的需求”。因此經過這樣一個設計反思的過程,即可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園林設計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從而做到人性化設計。而這個過程是要建立在對場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觀生態學等知識的宏觀把控,運用園林規劃設計的微觀方法,才能促成一個完整的設計。因此從課程體系完善的角度考慮,將“環境心理學”引入,是對專業設計過程培養最好的補充和鋪墊。而環境心理學作為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應用型學科,著重從心理學和大眾行為角度,探索人與環境的最優化發展。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從大眾行為和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現代景觀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如圖1所示)。
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園林設計中,激發了景觀設計新的研究方向,促進了設計對人的需求的關懷,實現設計環境的最優化,為很多細節提供了設計理論和依據。將環境心理學研究成果運用到園林設計中,解決了許多除設計因素之外的現實問題,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觀影響。
就目前環境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研究現狀,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及其對園林設計的一些影響,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礎園林、個人基礎園林、觀察基礎園林”三種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原生態假設理論;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過實驗證明一個人的心理因素能夠影響空間認知,空間體驗和空間說明。二是研究大眾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截取相關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園林設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園設計以及揚.蓋爾對于如何使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支持或引導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觀中的環境心理學理論在考慮特殊人群的設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內在此領域的研究并沒有太多的關注理論研究,將重點投射在運用國外的研究理論,在具體設計中加以改進和完善。綜合國內外的綜合研究成果,現在的景觀設計重點是關注景觀與人的相互影響和關系,而非景觀本身,這是環境心理學帶給景觀專業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環境認知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人際距離―― 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對景觀場所設計的影響;個人氣泡、領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園林景觀體驗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對園林景觀的影響都將成為每一個專業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4]。正如彼德 .沃克所說:“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如同一個編劇,如果他的景觀設計得好,那么每個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劇目中的演員,盡職盡責地演著編劇為他導的劇”,由此可見,如果掌握了大眾行為中所蘊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觀設計作品的使用頻率和社會評價將會大大提高,從而使對景觀使用者的控制從無序走向可控化。
在現行的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作為設計根本和前提的“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并沒有相應課程的講授,只是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涉及到具體設計內容時,淺顯地分析下此類型園林項目對適用人群該如何進行考慮,但是理論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能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中雖然設計到心理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由于心理學范疇較寬泛,講授沒有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以及針對園林專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展開,使學生感覺所學無多大用處,因此造成學生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上課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由于“環境心理學”自20世紀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發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論系統,并且其在園林中的應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層研究,因此只把這方面的知識僅作為一門園林專業基礎課上分散講授的內容,一方面難以保證學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這類知識在相關設計中得實用度大大下降。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缺失,直接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任務時盲目拼湊、目標不明確,缺少對景觀與人的相互關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場地功能的考慮,最終使方案的認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無論是設計那一種類型的園林綠地,都存在諸多環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僅要滿足各類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過一系列環境與人的關系的分析來充分展示景觀對人的吸引力,從而控制人對景觀的感知。只有這樣,設計的內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實現某種使用需求。
在教學方式上,任課老師在布置“園林規劃設計”或者“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不同設計作業時,雖然一再強調學生要對整個地塊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并提倡人性化設計,但是學生仍然感覺對此要求無從下手。因此,作為講授者,應該改變枯燥的純理論教學,試著引導學生以一個景觀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從景觀認知過程及景觀行為的空間格局等多重角度,培養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導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環境心理學中關于大眾行為與景觀的關系,不斷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實用、舒適性。
我們現在做設計,一般采用直線所示),從解讀任務書完成設計綱要,確定設計方法和內容,再到最終的設計實施,全程建立在設計師在獨立思想之上,沒有使用者的參與。
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合理的設計程序應該是環形設計程序(如圖3所示):通過對設計綱要的理解從而預測出設計目的,或者說是設計構想、意圖或假設,然后通過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法對這種設計意圖進行恰當的表達,至此是沒有使用者的參與的,與傳統設計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設計實施之后,新加入一個設計環節,就是對所設計的內容進行使用后評價,得出結論,從而驗證當初的設計預測是否準確,如果條件容許甚至對方案進行合理修改,可以說這個過程為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參考信息。這種環形模式使我們的設計更趨于完善,提高了景觀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公眾對景觀的認同程度,這種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續性設計發展之路。
針對當前的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及專業的核心教育目標,“環境心理學”課程應作為當前專業核心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的先行課程,起到普及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內容和具體方法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純理論講授的單調枯燥,本門課程可以引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應對景觀認知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總結各種設計信息和參照依據,從而為核心課程的開展鋪墊合理化設計的理念。本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體系由認識人的基本行為開始、在認識交往的基礎上規劃設計面向交往的景觀場所、了解景觀行為的空間構成、從景觀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觀認同度、環境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調查作業五個主要部分組成,課程答題的建設構想(如表1所示)。
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一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城市化和城市生態化發展為風景園林事業提出了更加艱巨的任務和要求,因此,園林行業對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近年隨著園林企業接受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步伐不斷加快,市場對勞動力整體的技術與職業化要求越來越高,促使眾多本科院校特別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園林專業朝著職業能力明顯的應用型專業方向發展。
然而,園林專業是一個涉及面廣、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很多學校的園林專業在工程教育方面較弱,培養出的園林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工程技術要求。目前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據統計,目前我國設置園林專業的普通高校、獨立學院和研究院有449個單位,開設的高職高專園林專業點440多個、園林本科專業點284個。從目前情況來看,園林專業大都開辦于原農業、林業方面專業具有優勢的院系,所開設的課程主要為園林綠化、植物養護等以園林植物種植與養護為主的課程,使得學生主要從事具有園林綠化養護為主要職業特色的工作,不能滿足園林行業對園林規劃設計及工程施工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根據《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風景園林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園林植物造景;園林工程主要包括園林工程招投標預決算、園林工程施工組織管理、園林工程(包括園林工程施工工藝、技術,如園路鋪裝、水景工程、假山石的構筑、園林水電等);而園林工程養護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護等,因此園林行業具有涉及面廣、職業要求高等特色,這一行業需要大量具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項目管理、園林工程養護管理職業能力的人才。因此,目前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已不能滿足園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1]。
目前,許多學校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的力度不夠大,特別是與企業合作、學生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普及率不高,嚴重制約了學生實踐創新的培養,從而降低了職業崗位能力的實踐過程。教學過程中“工學結合”的力度不夠大,實訓課的課程不能與工程項目緊密結合,有些學生到畢業還沒有接觸到綜合性的園林工程項目,導致無法適應從規劃設計到施工最后到工程養護的完整園林工程項目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欠缺,導致不能適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項目管理或者是園林工程養護等職業崗位的要求。
應用型園林工程技術人才職業能力的培養,應把握“工學結合”的培養方式,將培養職業崗位明確的園林工程技術人才作為人才目標,建立健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企業、行業共同審定人才培養方案。目前許多學校在推廣以園林工程項目為載體的“案例”教學[2],園林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園林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實踐教學的涉及面還不夠廣泛,特別是校企合作層面僅停留在校外實訓基地方面建設方面,在工程項目、教育教學環境、師資、職業標準、職業能力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斷推進,校企合作仍需大力推進、深度合作[2]。否則,人才培養機制會僅停留在制度層面,導致園林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很好適應企業對職業能力的需求。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為實現黨的十提出的“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為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加緊培養創新性強、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夠從事創造性強、分工明確、崗位職業能力強的園林工程技術人才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園林行業的蓬勃發展,園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職業要求也越來越明確。因此,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及發展需求可以培養能夠從事規劃設計與研究工作、有較好的園林藝術素養的園林規劃設計工程技術人才;或者培養懂得園林工程造價與招投標、園林施工管理及監理理論知識,能創造性地改進施工工藝、提高工程質量的高級應用型園林工程施工組織管理人才,以及能夠綜合運用園林專業知識對園林綠地進行養護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因此,滿足“社會行業需求,崗位要求”是應用型園林專業改革發展培養人才的目標。
主要通過校企合作給學校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把學生培養成職業特色明顯的實踐技能人才,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增強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競爭力。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將項目全程融入實踐教學過程[3],提高園林專業人才在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及綠地養護中的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競爭力,以適應未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在以園林工程項目為載體的“工學結合”驅動下進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實施“學校企業聯合培養”和“企業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4],完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端應用型園林人才的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的支撐、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
一是將項目放到校內“工程技術中心”運作,利用工程技術中心作為平臺,選派企業技術人員、教師擔任項目負責人,組建從項目初期的設計到中期的施工以及后期的養護時期所需要的專業專長的學生組建項目團隊,在相應的周期內完成項目的設計、施工及養護的一系列過程,使學生在項目中學會,實現“做中學”,使學生在校內學習期間能夠獲得從事完整的園林工程項目的職業技能鍛煉。
二是利用工程技術中心的平臺承接項目。校內建立的園林工程技術中心,一方面承接工程項目,另一方面對工程項目進行科學研究,使得項目的技術含量、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項目+工程技術中心”使得項目有平臺、有環境、有師資、有標準,使學生能夠持續獲得工程項目的實踐鍛煉與科學研究機會,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新能力[5]。
三是將學生直接派入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這是培養高年級學生園林專業職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教學過程。如高年級的“生產實習”(到設計院、園林工程公司等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廣泛參與工程項目方案設計、施工組織管理、招投標工作,園林綠地養護管理等工作,為職業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具體過程如圖1。
根據學生的就業狀況,目前園林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企業,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項目管理以及從事園林植物繁育、生產、養護的園林工程養護崗位工作。根據3個崗位的職業能力并按照國家執業資格、行業資格證書標準和園林行業規范的要求整合課程,明確各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將這種要求轉化為學習領域,根據職業崗位要求融入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推行“雙證書”制度(要求學生畢業時既要獲得畢業證又要取得職業資格證),形成以“3 個崗位群”的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6],具體思路如圖2。
以社會和行業需求、崗位(群)要求、教學訴求做為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為基礎、工程教育為導向,針對“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項目管理、園林工程養護”3個職業方向所對應的崗位群的發展目標,主要為園林規劃設計師(城市規劃師)、園林建造師(造價師、預算員、監理工程師)、園林工程養護管理師(植物造景師)職業方向,確立典型工作任務及滿足該工作任務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要求,通過建立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機制,進行學習效果的持續評估,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全過程、遞進式”的培養[7],將“工程實踐體系”貫穿于四年制的應用型園林專業的培養中,培養過程實施“4+2+1+1”的培養階段(即4個學期進行園林專業認知訓練,獲得專業基本實踐能力;2個學期在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相關課程設計及實踐環節的訓練,獲得職業基本技能;1個學期校企聯合以項目為驅動力,進行專業方向課程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職業能力;1個學期在校外園林企業為主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具備職業崗位的能力和創新適應能力),通過確定不同職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具體過程如圖3,最后培養成為崗位特色明顯、職業崗位能力強、能與市場無縫對接的園林工程技術人才。
新時期,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提高實踐技能培養。通過構建與園林工作職業崗位相適應的課程體系開發建設,推行“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方法,有利于把園林職業能力素質教育貫穿于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這樣可以有效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任職要求對接、課程標準與行業企業標準對接,對培養園林專業學生的職業成功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種人才培養方式是新時期應用型本科園林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 何云曉,雷平,龍艷萍.社會需求視角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園林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論析――以綿陽師范學院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9):412-414.
[2] 邊新麗.高校園林專業教育現狀分析及教學模式探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3] 瞿志印.高等農業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幾點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8):3-5.
[4] 李俊英,周永斌,劉迪,等.園林專業實施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1(7):31-33.
綠地面積的多少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許多與城市綠地有關的園林、園藝、草坪等行業對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的專門技術人才表現出迫切需要[1]。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城市綠地的建植、養護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要求日益強烈,培養不同層次的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專業人員已成為城市建設事業發展的必然。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專門人才的培養,可通過進學校進行系統培養,國外已有許多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與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有關的課程。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起將其列為園林等專業的課程,使城市園林綠地規劃逐漸納入我國農業院校草業、園林、園藝等相關專業的教學內容。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草業科學專業在我國較早成立,并開始教學工作,經過近47年的積累,2000年正式開設草業科學專業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草業科學專業分為草業經營、草坪與城鎮綠化兩個專業方向,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園林綠地規劃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已成為衡量本專業方向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憑借11年的教學經驗,以培育國家專業人才及學科的發展為著眼點,提出了關于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的一些問題、教學改革及設想,以供相關專業進行討論和參考。
1.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普遍不高,學生學習畢業后,面臨著找工作難,出現對學習不感興趣現象;草業科學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想通過四年的的學習脫離農業,但草業又屬農業范疇,當然學生中有的是在錄取時調劑的,所以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園林綠地規劃類課程對于草業科學專業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教學中老師強調該課程存在的重要性,但到學生實際操作時就顯得次要了,當學生忙起來時就常常提出不想做的問題[2];在園林綠地規劃類課程理論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得部分學生不認真聽課,不去思考、研討問題,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上課不主動學習,導致園林綠地規劃圖、作業、規劃說明書不按規劃要求做,不按時完成,常常拖到學期末才日以繼夜匆忙趕圖及作業等,這種情況下所做的圖及規劃說明書,質量可想而知,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3]。
2.師資力量薄弱。一直以來,草業科學草業經營方向教學、項目研究及師資力量較強,而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成立比較晚,該方向招收的學生少,老師人數少,老師沒有相關的城市綠地規劃方面的科研項目,使學生理論應用不足,實踐教學等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學、項目研究及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3.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投入不足,資源緊張,經費短缺,無法提供外出參觀學習園林的實習機會。由于園林綠地規劃教學中教學觀念落后,從而影響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實現。
4.教學手段不夠先進。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是學院2000年才新成立的專業方向,在理論和實踐教學手段、學生與老師教學配合、輔助教學工具等方面還不齊全,過去教學黑板、粉筆、教師講、黑板上畫圖或幾幅掛圖就上陣教學。雖然學院有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及教室,但老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對相關知識了解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比較粗放,滿足不了教學的高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新的理論和專業科技知識和課程實踐應用,使教學效果達不到理想化程度。
5.考核方式不夠科學。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基本上采用閉卷考核,也就是一張試卷就決定了學生對本課程知識掌握的程度。
1.教學總體思路。根據學院對草業科學專業草坪與城鎮園林綠化方向的培養目標,對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理論部分應安排在園林植物非生長季節,而該課程的實驗和實踐部分安排在園林植物生長季節。以這幾年學生畢業后95%以上的學生就業為導向,即教學中以實踐教學為主線,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大綱,使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使過去本課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改成為技術性指導的教學,進行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學意識,學專業、愛專業的意識和敬業精神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掌握過硬的操作技能和扎實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畢業后能盡快承擔相關工作。
2.具體的措施及建議。①完善課程體系:針對目前教學和學生就業現狀(招聘單位認為學生所學課程不夠全面),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應加大規劃設計類、工程類、建筑構造及材料類課程的比重,并融入景觀生態類等新興學科的內容與實踐,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全面提高實質性綜合教學能力[4]。②加大資金投入:學校及學院應加大課程的經費、教學設備的投入,能讓學生學到更好的園林規劃和設計;學院草業經營專業方向在多年來有兩個實地教學基地,而草坪及城鎮綠化專業方向至今沒有固定的教學基地,應該建立園林綠地規劃實習基地,里面有結合教學的全部經典的園林設施,使學生真正通過所見所聞來改變學習態度。③完善教學方式:園林綠地規劃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學方式應當是師生互動、雙向交流式教學,學生和教師都是積極主動的教學參與者。學生應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成為主動與教師交流的主體。教師也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特點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園林綠地規劃的潛能。如在教學中模擬一個園林綠地規劃,組織學生討論、分級互評等,增強學生的學習力。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目前,我學院草坪與城鎮綠化教研室現有6名教師,其中,老師都是畢業于新疆農業大學,本學院畢業的占5名,碩士以上學歷占總數的83.3%,存在著近親繁殖現象,使教學偏重于草坪教學,園林規劃和設計方面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我校又地理偏僻,與外界接觸少,校際、國際交流機會少,在國內、國際上的影響力不夠,缺少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學術研討活動和相應的學術氛圍,應該每年安排一定的教師前往國內知名院校進修或參加學術研討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5],增加專業知識面的掌握程度;積極參會與學校、省、國家園林項目的參加、主持,對學生實踐教學、就業及創新性培養都有較好的效果;堅持每學期開相關教學改革研討會議,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并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科研、教研項目并;改進教師教學方法和管理學生方法,使教師對教學熱愛,學生對專業課程感興趣。⑤改革考核方式: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采用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新考核方式,以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多少、好壞為綜合性評價依據,以綠地規劃及表達成果,即個人制圖、寫綠地規劃說明書的客觀標準為輔,并結合學生本課程進創新性項目的研究的能力進行判斷學生掌握理論和實踐知識多少進行全面評分,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開發他們的創造與想象能力,改變當前重文字表達,不重口頭、實踐過程與理念培養,以成績單代替本課程的評價學生的做法[6]。
綠地的建植與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為實現草業科學專業草坪與城鎮綠化方向教學多元化,對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同時提出了改革設想,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龍明秀,楊培志.草業科學本科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設想[J].西北高等農林教育,2004,(4):32-34.
[3]田耀全.對《園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科,2008,(27):140.
[4]楊學成,林云,徐正春.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3,(27):67-71.
[5]冶建明,韓衛民,李應賓.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