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九游會J9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九游會J9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建議中國園林網4月24日消息:我國森林旅游快速發展大致始于20世紀80年代。截止2017年底,全國已批建森林公園3505個,其中國家級881處,年旅游收入1100.7億元,約占全國旅游業總收入的25%以上。但是,受多因素影響,森林公園發展走了不少彎路。到目前為止,不少仍處在誤區之中,甚至還有繼續之趨勢。本文旨在檢討問題,聚焦未來,以期促進森林旅游事業健康發展。
1、過分強調突出公園特色。在很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評審會上,“突出特色”幾乎成了專家們的一致要求。實際上,就某一氣候區域或地理單元來講,森林景觀資源的同質化是先天性的、客觀存在的,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所以,規劃設計中過分強調“突出景區特色”,無異于扭曲其思想主旨、有意放大“人為”空間、背離原汁原味的原則。九寨溝的水體景觀,云臺山的巖溶峽谷景觀,張家界的峰林景觀等,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固有的。
2、效益第一而非保護第一。生態旅游的概念來源于綠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是指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生態旅游是“回歸大自然”的綠色旅游,是“保護性旅游”和“可持續性旅游”。旅游對象是原生、和諧的自然生態系統。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應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而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大量置入土方工程和娛樂項目,諸如修筑水壩、人造瀑布、雕塑、石刻、野生動物觀賞、馬術俱樂部、CS實戰、過山車、滑道、滑索、射擊等。將經濟效益最大化放在了首位。
3、建筑設施城市化傾向明顯。由于對生態旅游的本質認識不清,片面地追求“洋氣”、排場,在森林公園內規劃大型主題廣場、過度恢復寺廟等宗教建筑、改造擴大原有聚落規模等,往往使原來非常自然的文化機理遭到了破壞J9九游會,導致人工構筑物規模過大;鐘愛現代建筑甚至后現代建筑J9九游會、異域風格,城市化傾向嚴重,將旅游區儼然建設成了現代化的小城鎮,大大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建筑與環境極不協調,失去了山野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和鄉土文化之美。
4、景觀資源與市場規劃錯配。不同森林公園有著不同類別、等級和特色的風景資源,并由此決定著其市場影響力。在地理區位、交通條件、游客文化偏好、價值取向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會形成潛在的客源市場和消費群體。市場規模、客源地規劃應與之相適應。但是在森林公園規劃中,往往過分夸大市場預期、虛抬市場規模,動輒歐美市場、東南亞市場,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環渤海灣經濟圈市場等等,聽起來宏觀壯麗,但使規劃失去了科學性和嚴肅性。
5、功能屬性不清區劃不合理。大自然的生命體系中,越是高級的系統其功能分化越顯著。同樣,森林公園規劃中,大凡優質資源、等級較高的景區就越要嚴格執行有關標準,形成清晰可界的功能分區。反過來,對一些資源品質一般、規模較小的低等級的森林公園,其功能分區可縮減甚至融合兼并。現實中經常出現功能區定位不準、分工不清等問題,游覽區有住宿、餐飲,接待服務區有游覽活動,造成系統功能交叉,位置錯亂,游線混亂。明明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旅游資源也不錯,但區劃簡單、功能區兼并得很厲害。反倒過來的情況也常存在。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是不合適的。
6、公園范圍區劃趨合行政界線。森林公園范圍的確定應該綜合考慮景觀資源分布、主要植被類型、動物棲息地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以及村民聚落基本布局與社區行政區劃等。但是,森林公園規劃實踐中,受土地權屬的影響,多以林場邊界、鄉界、縣界等為基礎,按照自然地形確定,往往使生態系統割裂,動物棲息地片段化、孤島化,與森林公園應有的保護目標大相徑庭,也為后續經營管理埋下了諸多隱患。
(1)行業認知缺陷,時有整體誤判。森林旅游是一種低影響、非消費的旅游活動,強調旅游者對自然的體驗和學習,目的是給旅游者帶來一定的文化滋養和精神享受。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旅游群體對旅游“愉悅”的價值取向更趨“娛樂化”。這種民族旅游心態對森林旅游的“本真”提出了挑戰。這就要求規劃設計者應有理性分析,并從理論的高度對“目標”與“現實”給予很好的統一。
(2)迫于多方壓力,包容遷就妥協。規劃設計團隊或有一定的技術操守和思想自覺,但迫于多個方面的壓力,放棄了宗旨、原則和堅持,選擇了包容、遷就與妥協,使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蒙受了巨大的影響。一些森林公園曾經做過多輪規劃設計,但問題還是層出不窮。比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由于對修建性建設項目控制不夠,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亮出了黃牌警告,當地政府決定將景區內近34萬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恢復原貌,為此付出了近10億元人民幣的代價;以水為魂的九寨溝河溪中有機質含量急劇增高,景區內曾拆除占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的經營性用房,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億多元人民幣。這些情況雖已成為歷史,但今天類似的悲劇還在不斷上演。
(3)追求經濟利益,背離技術宗旨。這與我國的體制制度有關。每任領導都想在其暫短的任期內有所建樹、有所成就。森林公園在強大而明確的利益目標驅動下,價值取向不再是“保護第一”而是“效益第一”。完全背離了生態旅游的理念與宗旨,打著保護的旗幟,從事威脅生態環境的旅游開發。規劃咨詢機構與公園業主是一種商業服務關系,業主的意志很容易轉嫁給規劃設計者。如,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曾在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被索道、空中走廊、人造景點、旅館、道路踐踏得千瘡百孔,慘不忍睹。
(1)以文化突出公園特色。公園特色很重要。公園特色的打造應著眼于接待服務區和景區以外的空間布局,如建筑風格、室內裝飾、標識系統、餐飲文化、住宿文化、禮儀文化等,而不是發力于景區之內。旅游景區環境要盡可能保持其原真性。不要植入人工化的東西。一些體驗性、參與性的經營項目可在公園外另辟區域。
(2)以基本需求安排設施。景區設施建設應合理、適當。按照森林公園規劃有關技術要求,景區內道路系統、標識系統、環衛系統、餐飲住宿服務等主要設施的數量、規格、布局應以滿足游覽的基本需要為目標,盡量減少對原有環境的破壞。不要求大J9九游會、求高、求氣派。力戒享受型建設項目入場。
(3)以環境條件布局建筑。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在自然和諧的原則指導下,以平面化的建筑、原生態、或民俗化的風格為主導,按照“自然生長理論”進行總體布局,排斥成行成排的兵營式平面結構。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原生態風格與粗制濫造的界限、自然和諧與合理布局的關系。
(4)以資源品質確定市場。以資源定市場,資源與產品、產品與市場應基本對等。森林公園景觀資源在某一地域(或區域)具有明顯優勢,其市場空間規劃應基本定為在這個地域(或區域),若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其旅游市場范圍則應規劃為全國。無原則、憑空地抬高資源影響力只會造成業主對市場的誤判,導致設施閑置浪費和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5)嚴格按規范進行區劃。力求定位準確,功能清新,布置合理。森林公園功能區分為生態保育區、核心景觀區、一般游憩區、接待服務區。生態保育區應完全封閉;核心景觀區應有限開放,只允許道路和必要的旅游服務與管理設施進入,不允許經營性建筑設施進入;一般游憩區為部分開放,允許少量公路、停車場、宣教設施、娛樂設施、管理設施和小規模經營設施進入;服務接待區是完全開放,人與建筑可按需要合理化安排。一般可設置在公園邊緣地帶或更遠地段。
(6)以景觀空間確定范圍。應突破行政界線的藩籬,綜合考慮生態系統完整性、景觀系統完整性、風景資源空間布局,以及地形地貌、道路與村舍分布等情況。涉及跨行政區域的問題,可全面規劃,錯位籌謀,分域開發,合作發展,實現共贏。不能只顧及本行政區域,各行其是,導致重復建設,造成市場替代,相互擠兌,兩敗俱傷。
(1)妥善處理公園旅游與當地居民關系。對景區內的居民不能簡單地實施移民搬遷了事。應當通過立法,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權利給予充分尊重。限制與疏導相結合,妥善解決在地居民與旅游發展的矛盾。
①通過立法限制其宅基地的擴大和建筑面積的增加;②鼓勵在地居民獲取有關“許可證”,開展旅游服務,接待游客;③優先安置在地村民就業。通過選拔,將他們安置在景區建設和經營所需崗位,實現社區居民參與共建[5]-96;④允許在地居民保持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不變,并在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提升改造使其農業、牧業生產環境轉化為游客參與性、體驗性的活動場所;⑤森林公園應當從旅游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扶持在地居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⑥基于以上工作,按照自愿的原則,再考慮將他們搬出森林公園。
(2)以鄉土樹種為主綠化美化景區環境。森林公園服務設施建設過程中,應見縫插綠,實現可用空地綠化美化。應優先使用鄉土樹種。宜喬則喬,宜草則草。或孤植,或團植,不求成行成列,追求近自然模式。一般不做現有林地樹種改造、或營造大面積純林等。盡可能不用外來植物。
(3)倡導綠色清潔能源,防止環境污染。森林公園建設中應優先考慮使用水能、風能、太陽能以及地熱能,其次再考慮外在能源接入。各種管線設施應優先考慮地埋式,不要凌空架掛。合理使用光源,不宜營造光影、或光怪綠籬的氣氛。堅決禁止高頻音響設施戶外使用,保持自然環境的安瀾靜謐。